注:本文2024年12月19日首发于公号【南得笔记】。
这几年的股市惨淡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人都深套其中,亏损严重。但是,我身边有位低调的基金经理在熊市中取得惊艳的业绩。特别是2022年至今,连续多年取得高额回报,近三年的年化复合回报接近30%,三年收益达100%。
他就是海之源投资的基金经理萧滋正。2006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后来在达能中国担任风控审计经理。2018年开始,正式从个人投资者转型为基金经理。
认识萧滋正这几年,有时爬山徒步,偶尔喝咖啡,还会陪小孩踢球对战。在这期间,我得以近距离地看到他是如何知行合一地做股票投资的,和萧滋正陆陆续续交流投资的过程受益匪浅,特地记录一些关于投资的内容。
兔子南:萧兄,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开始对股票感兴趣,有没有做过韭菜的经历啊?
萧滋正:韭菜当然做过了,必经的过程啊。2007年我刚毕业不久,在管理咨询公司工作。当时的股市很红火,大概4000点吧,客户个个都在买股票,每天都在数钱。为了加强和客户的沟通,和客户多些交流话题,也得学习学习股票这个东西,所以我也去开了股票账户。
开始炒股票的时候,啥也不懂,都是乱买,听各种消息。挡不住牛市行情,买什么都涨。当时无知,还以为自己多厉害,结果可想而知了。牛转熊的时候,不光赚的钱亏进去了,本金也亏了。
都是这么过来的。
兔子南:那你是怎么可以那么快转变思维并成为职业投资人的?
萧滋正:有了前面的韭菜经历,我痛定思痛,觉得那种炒股票的方法不对,需要反思应该怎样投资。当时买了市面上不少商业投资类书籍,包括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书,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就认同那套理念了,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慢慢开始有了对投资的理解。
印象特别深的是大师们经常讲的逆向思维,“买在无人问津时,卖在人声鼎沸处”。经过08年金融危机,市场非常低迷,A股跌的很惨,港股更便宜,恒生指数大概12000点。那时候我觉得大机会来了,正好实践一下价值投资的理论。所以,就去香港开了账户,09年下半年正式进入港股。当时刚好遇到金融危机之后的市场大反转,买的几只股票,很快都翻倍、甚至几倍了。尝到这样的甜头,我就觉得价值投资这套方法论太对了,这才是投资的正路,从此走上价值投资之路。
后来A股在2012-2013年期间也很低迷,记得当时青岛海尔、中国神华、长江电力等都很低迷,我在A股也用这一套方法论实践。机遇比较好,这两三年也是赚钱的,到了15年股灾的时候我就全卖了。
我平时会踢球看球,当时的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特别火,因为看球就留意到恒大了。顺带研究了下恒大,发现恒大怎么这么便宜呢。而且,当时房价一直在涨,恒大有很多很多的土地储备。当时港股受到A股熔断的影响,也比较低迷。经过一番调研后,觉得地产股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地产股的股价完全没有反映房价上涨和土地储备的价值。果然,16-19年期间,港股地产股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很多公司都涨了十倍。
那些年的投资实践,业绩还不错,刚好也有朋友知道,所以就有朋友说帮他管资金。大概15年开始就有给身边朋友一些投资咨询了,当然是顺带的。而且,经过地产股的重要战役,我的信心也起来了,开始考虑全职做投资。
兔子南:你这个经历还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很快就转变思维皈依价值投资这,看来还是你自己的性格就契合这套方法论。虽然你自己投资做的很好,但要辞掉工作,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草根投资人的转为全职投资,还是非常需要勇气和魄力的。社会上普遍把股票当成是赌博,全职做股票那就是全职赌博了,这样的社会压力还是会挺大的。你家里人是怎么看的呢?
萧滋正:确实是这样,价值投资这套理念不仅是投资,其实也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难怪巴菲特说对于价值投资这件事情,你要么是在5分钟之内就会接受它,要么可能一辈子也很难接受它。
自己比较幸运,在我犹豫的过程中,太太给了很大的支持鼓励,她就说你要喜欢投资那就去做,大不了我们家节省一点开支就行了。我还问她说如果两年都没有收入能不能接受。她说没问题,支持我做投资。所以,非常感恩我的太太。
另外,就是很幸运认识海之源投资的梁总,我在之前也有和梁总交流投资,常有启发。当我有了全职投资的想法后就和梁总做了沟通,梁总也欢迎我加入海之源。于是,水到渠成,我就把工作辞了,加入海之源,成为基金经理,正式成为全职投资人。
兔子南:你这全职投资的时点似乎不太好,18年就遇到贸易战了。
萧滋正:是的,回过头看其实自己都没有完全准备好,我在发基金前都没有研究过应该怎么做基金,还是用着原来那套方法,觉得不过是资金量的差别而已。自己的投资体系还不成熟,后面的摔跤是必然的。不过,吃亏要趁早。能早点吃亏是好事,那时候的资金更少。
兔子南:说说过去吃过的大亏吧。
萧滋正:血泪教训啊。在我管理基金的第三年的时候,我延续着原来的这种盈利模式,以前其实靠着一些周期股,包括地产、建材这些,赶上了上行周期,所以赚钱的体验很好。导致自己的信心爆棚,觉得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在我的能力圈范围,可以看得很准。做了基金也学着分散些,但现在回看,那就不叫分散。因为都是地产行业上下游的。
于是,我在20年的时候还持有着地产股或相关产业链。当时地产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到了21年的时候地产股已经开始下跌。但是,我当时认为这只是短期波动,国家一定会救地产的。特别是,当时觉得这些地产股都特别便宜,都是个位数市盈率。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地产下行趋势超乎想象。原来我看好的地产股,有些都暴雷了。我在那两年重仓地产股,亏损严重。
回过头看,我犯了几个重大错误:
一是严重错判了周期。沉迷于过去的赚钱经历,机械地认为只是调整而已,导致在下行周期买入地产。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地产的业务属性。
二是对估值的理解浮于表面。当时地产股的市盈率、市净率看起来都很便宜,实际上反映的是地产周期顶部所形成的利润。由于没有理解地产业务的属性,掉进了“价值陷阱”。
三是对资产负债表不够重视。地产是高杠杆的生意,资产负债率很高,各大地产公司凭借当时高周转的模式,在地产上行周期,赚得盆满钵满。但是,杠杆的反噬性特别强,当周期向下的时候,这些公司一个个都陷入困境。看起来的便宜,实际上灰飞烟灭了。
我一直都认为便宜是硬道理,从来没有违背过这个原则。但是我却忽略了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性”,因为资产负债表不够健康的话,一旦遇到下行周期,你再便宜也没有用,公司很可能会破产。只有安全的公司才能谈便宜,公司不安全的话,你再便宜也没有用。安全是第一位,其次才是便宜。
很感恩领悟到这个道理,痛定思痛及时调整,果断割肉了,拿到现在可能就清零了。这是比较惨痛的教训,当时是比较静态的去看估值,对公司的安全性和竞争力考虑不足。
让我痛心得还有因为这次投资地产的失败,导致一位基金投资者也是好朋友的亏损离场,心里很过意不去。后来我也反思,做基金不能这样,我不追求要多快的回报,更多应该是尽心尽责的去规避亏损,带来合理回报就可以了。
兔子南:我发现你的反思能力很强,经历了一些挫折,总是可以及时调整思维,这个其实是很难得的能力。是不是也因为有这样的蜕变,从2021年开始,你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开启了三年的连续好业绩。这几年有哪些得意之作?
萧滋正:近三时间,我基金的年复合回报接近30%,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保守、稳健,所选的都是既有竞争力,又安全,还特别便宜的公司,近些年的胜率也达到了95%以上。这几年的成功案例还是有不少的,包括中海油、中远海控、中国神华、华晨汽车,还有部分烟蒂股。
兔子南:有句话说每个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的钱,华晨中国、中远海控我都听你分享过,非常可惜我也没有理解到,以至有金子摆在我面前都没珍惜啊。看起来,你选的公司目前看基本都是净现金的公司,这确实是非常少见的。你目前的投资体系是怎样的?
萧滋正:我觉得这几年不只是业绩表现不错,更让我满意的是找到了一种体系,现在不管什么样的标的,我都会放到体系里面去筛选一下,对照一下是不是我的菜,是不是我所喜欢的。如果是的话,才会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不是的话再怎么样的机会我都不会去碰,或者至少不会上仓位。确保我不再犯过去那样的错误,当然不排除还会看错,但是至少不会像以前,明明自己非常危险,还觉得很安全。现在,我知道什么时候是危险的,那就及时去改变。
我选择的公司需要满足三个高标准:
第一是公司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注意是持续的,不是一年两年的。特别是即使在逆风期,同行都亏损的时候,它还能保持盈利的那种。这个盈利水平不一定要非常高,但要能在行业低谷时也是盈利的或者微亏。这个盈利能力不是相对增速的概念,而是绝对值的赚钱。不需要保持同比增长,偶尔负增长也没问题,只要它还是真的盈利的。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沙堆的游戏,虽然我只是拿个小杯子倒在沙堆里,但只要持续不断地往里倒,慢慢地它就变成一个大沙堆。所以,不要求快,更要求持续稳定,这个公司的资产是有实际支撑的,作为股东我也会安心持有。
第二是公司必须愿意持续分红。第一个标准是说公司得有持续赚钱的能力,而公司赚到的钱必须能实际分配给股东,那才有意义。比如说一些景气度较高的行业,比如典型的光伏行业,看起来是在高速增长,但它赚来的钱全都又投进去了,甚至还要再融资,这种公司我是远离的。我希望这个公司赚的钱沉淀下来成为公司的资产并分配给股东,而不是永远都做大额资本开支。很多人常说的控制回撤,其实关键还是在于这个公司本身,如果公司质地优良,能沉淀下资产,它的盈利也能稳得住的,那么即使遇到行情不好的时候,它的跌幅也很有限,上涨的持续性好得多。
第三是公司估值必须非常便宜。估值必须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投资界经常说公司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我觉得也不完全对。一个公司即使未来不赚一分钱,他现在的股价也不会是零的。因为这个公司积累了实实在在的资产,哪怕它从明天开始不赚钱,现在把它清算了,也是有清算价值的。所以,一方面是动态,要考虑它未来的现金流价值,另一方面是静态,也考虑它现在的清算价值。如果一个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没有价值,但具有很好的清算价值,那我也会考虑投资。我的持仓里面有一些是市值远低于净现金的公司,注意是净现金。比如公司现金扣掉所有负债后有100亿,市场给它的报价只有60亿。
在我看来,未来是不可知的,我们必须留足安全边际。“一日要生何事尚且不知道”,更何况更远的未来呢。投资必然涉及对未来的预测,既然是预测,就一定会有偏差。因此,我会要求尽可能地少预测,最好是不需要预测。按照最保守的方式看待公司,如果在我考虑很多风险的情况下,仍然值得买入这个公司,就比较安全了。至于其它的盈利、成长之类的,那就当是彩票中奖的惊喜。
估值便宜是我买入的前提,估值是一票否决的,再好的公司估值不便宜我也不会买。只有在足够便宜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其他标准,仓位也会根据这三个维度进行调整。所以,当上述三个标准都能满足的时候,我就会在公司风控限制下买到最大仓位,比如单个股票20%。
总结下来,我的选股方法可以归纳为“三低两高”,即低杠杆、低风险、低估值、高自由现金流、高股息。
注:详情可见专访|海之源基金经理萧滋正:“三低两高”投资体系介绍
兔子南:非常清晰的体系。那你在筛选的时候,会注重用什么财务分析指标,用些偏定量的方式筛选?
萧滋正:肯定有的。首先,当我说第一个标准(持续的盈利能力)的时候,就隐含了几个财务指标。比如这个公司的生意模式如何?资产负债率高不高?会不会过于激进了?具体多少数值也需要结合公司的业务属性来考察。但至少,我会要求这个负债率属于行业里面较低的水平;其次,在观察公司分红回购能力的时候,我会关注公司的长期分红水平,分红回购比例、净现金占比等。未来几年的分红是否有保障;第三,在分析估值水平的时候,我更倾向于买资产。资产通常是注重市净率,看净资产,看现金,看打折。而偏好成长的投资人,则会更加关注盈利能力,增长速度、行业前景等。我个人的经历偏好,一般很少买超过1倍市净率的公司。只有竞争能力特别强的公司,我会稍微放松点估值水平。最理想的情况,是用资产的低廉价格,买到一个具有盈利增长能力的公司。
通常我会先假设这个公司不增长了,考察现在这个时点公司的价值如何,而不是对未来做各种假设。很多喜欢成长、景气度的投资人,它的投资逻辑其实很多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是预设它未来有很高的增长去买它,但这个假设的根基有时候是薄弱的。
兔子南:你本来就是财务专业背景,具有很好的财务分析能力。在面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三个报表的时候,你最看重哪一个?
萧滋正:我首先看重资产负债表,我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分析哪些资产是虚的;其次是现金流量表,现金是不会说谎的,在资产的基础上观察现金流状况;最后才是利润表,相对来说我对利润表是看得最轻的。
兔子南:你这种投资思路是非常典型的原教旨价值投资派了,与格雷厄姆、施洛斯的方法非常接近。你也提到持仓大部分都是净现金的公司,这是非常少见的。很多人面对这样的非常便宜的股票时,通常反而会非常怀疑这里是不是有什么陷阱阴谋。那么你是如何规避防范所谓的价值陷阱呢?
萧滋正:我前些年在地产股栽跟头,就是典型的价值陷阱。他们都看上去很便宜,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前面讲到的投资体系中三个维度,正是在不断吃亏过程中补齐的。第一个持续盈利能力的标准和第二个愿意持续分红的标准,就是防范价值陷阱的最好方法。
价值陷阱无非有两大类。一类是在下行周期的公司,可能由于高杠杆,从开始不赚钱,到流动性风险,到资不抵债,到灰飞烟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企业基本都是高杠杆的。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有,企业家也是一样的。在经营企业过程中,总有些老板非常激进,在上行周期歌舞升平,看不出有什么风险。一旦风向变了,往往就会出大问题。
还有一类的公司是治理特别差。有些公司看起来挺赚钱的,也确实赚钱,账面大把现金、很多资产,可大股东就是不愿意分享,甚至故意让股价持续低迷,跌到骨折价的时候,将公司低价私有化了。这种在港股特别常见,一定要小心。
记住上面两个类型,应该就能避开绝大多数价值陷阱了。
兔子南:那么,在具体投资过程中,你的持股时间一般多久?仓位如何管理?换手率大概如何?
萧滋正:我的选股就是围绕前面说的那三个标准进行。
有的公司属于烟蒂型的,就是公司质地一般,纯粹很便宜,比较安全,不会破产的,股价远低于清算价值。这种公司的话,我通常买的仓位会小些,会设定一个价格预期,烟蒂股的估值回到合理区间我就会卖掉。所以,这种股票的持有期间取决于它什么时候值回归。按我的经验,通常两三年内时间一般都会价值回归的。如果两三年时间都没有回归,就要检视它到底会不会是陷阱。如果是陷阱的话,当然会立刻卖了,无论亏损还是盈利。如果不是的话,我就会继续拿着不动。价值回归的方式可能会是私有化,或特别分红,也可能是经营周期好转,或某个事件驱动。这一类烟蒂股,我的仓位通常最多两三个点,而且是动态平衡的。烟蒂股在港股比较多,A股暂时很少出现。
此外,有的公司能同时符合三个标准的,就是公司质地优秀,估值又便宜,分红也多。这类我买的仓位会比较大,直到仓位上限20%或25%。这一类公司的话,我基本不会动,直到估值过高或者基本面发生变化。所以有的股票即使涨了几倍,我还是一样会拿着,因为看起来股价涨了几倍,但内在价值其实涨得更多,而且没有找到更好的选择,那为什么不拿着呢。我一般都是保持较高仓位,不会为了控制回撤而特意去动态调整仓位,特别是对于优秀公司。
这么看下来,我的换手率应该是比较低的水平,年换手率应该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更低。
兔子南:那么,你在平常是如何寻找投资标的呢?
萧滋正:一是通过量化的方式筛选,会设置一些关注的指标,比如市净率、股息率、现金资产占比、交易量长期低迷等,定期筛选一下,粗略看看,快速找到有兴趣的标的,不断深入研究。像翻石头捡贝壳一样,一个一个的研究,我不着急。
二是事件催化驱动的方式。当出现某些事件后,一些公司可能会被市场极度抛弃,这种情况下我会多个心眼考虑下这里面是否存在集体性的非理性错判。
三是日常的观察研究了,这类通常是平时就跟进研究一些质地比较优秀的公司,这些公司通常是市场中公认的好公司。可能需要一年半载,也可能几年时间甚至更久,把这个了解得比较清楚,等待合适的价格才买入。市场是比较短视的,当某些事件或周期出现的时候,即使优秀公司也会跌到无人问津的情况。只有对这个公司有足够的认知才敢于在市场抛弃的时候买入。
四是平常朋友之间的交流。个人的视角总是有限的,朋友之间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可以打开自己的视野和消除盲点。如果遇到朋友在研究的,我也有兴趣,这样效率也比较高。
兔子南:我发现价值投资者,特别是经典原教旨的价值投资人,通常也是逆向投资的。在存在巨大市场偏见的时候,还能够保持理性,去认真的研究标的并且作出理性判断,这是非常难得特质。
萧滋正:是的,价值投资这套方法论基本就决定了他们通常是逆向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候,股价才会特别便宜,才有可能大幅低于内在价值。市场群情激昂的时候,股价往往是高估甚至泡沫的。关键在于,作为投资人自己是否有真正地研究清楚这个公司,特别是我们的眼睛是盯着公司,不是盯着其他人的看法。这个非常重要。所以,说实话我做这些决策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挺难的,与市场思维逆向而行。但其实我心里是很有底的,因为我是按照自己的体系研究判断。说没有压力也是不可能的,但无论如何,我的关注点是公司本身,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
在我的体系下,我肯定也会犯错。这种体系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其实回过头来看我的判断有时也是错误的,但即使错了,也会少亏钱、不亏钱甚至还赚钱。其中关键就在于我买的公司资产负债表好,而且足够便宜,非常便宜。股价的催化剂是难以预料的,我先做好保护,其他的交给市场。当我做好了很多风险的准备都还能处之泰然的时候,风险没有出现就变成一个惊喜了。
与之相对,对于景气度策略的投资,有时投资人看对了预测对了,仍然会亏钱,因为惊喜不够大也会成为风险。这里的差异就是安全垫不够。
拿中远海控来说,当时市场主流认为周期向下,海运价格下跌,投资人纷纷远离。我的看法是,主流观点确实没错,但忽略公司本身的资产负债表韧性。我看到它有那么多的资产,那么多的现金,那么多的分红,起码三五年的分红是很有保障的。市场对它的偏见,让它变成一只妥妥的烟蒂股,一个航运龙头竟然会被当作烟蒂看待,这就是大机会。
回到格雷厄姆的教诲,市场先生时而亢奋时而消沉,一定要记住他是为你服务的,不要被他牵着鼻子走。
兔子南:说到格雷厄姆,咱们价值投资流派的祖师爷。价值投资这个词在这几年已经泛滥了,言必称价值投资。你理解的价值投资是什么,你认为最核心的原则是什么?
萧滋正:价值投资的四大原则包括:第一,股票代表的是公司所有权,而不是所谓筹码;第二,市场先生的概念,市场先生是非理性的,情绪飘忽不定,市场先生应当为我服务,而不能被牵着鼻子走。第三,未来是难以预测的,我们必须留有余地,保证安全。第四,如何保证留有余地,我们必须在自己熟悉的能力范围内去投资。在这四个原则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安全边际。
价值投资的思维框架要求作为投资人尽量保守,要考虑很多的风险,先想怎样不亏钱,再考虑如何赚钱。在我看来,未来是不可知的,我们都是人,无法预测未来。为了尽可能不损失或减少损失,必须留足安全垫,这样就算我错了,我也不至于摔下来或者摔下来伤得太厉害。
什么是价值投资?大白话就是这个东西我认为值1块钱,市场价低于1块钱,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机会时我才买入。好了,问题在于:第一,这个内在价值是多少是很难衡量确定的,那也是自己认为的内在价值而已;第二,未来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多少才合适。所以,必须保守,留足安全垫。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的股票都是非常非常便宜的,很多都是在净现金基础上再打折,而且平均有7-8%的股息率,这样的公司我拿着很安心。最好的投资,是我可以用清算价值买到一个优秀的、伟大的公司。
兔子南:确实是,格雷厄姆作为祖师爷,开创了价值投资流派。他的弟子中,最著名就是股神巴菲特了,几乎耳熟能详了。但是,格雷厄姆其实还有一个出色的弟子是施洛斯,他是传承了原教旨的价值投资,更像是格雷厄姆那一套方法论,擅长非常分散地投资烟蒂股。你是如何评价格雷厄姆施洛斯式和巴菲特芒格式的两类投资风格?如何找到合适自己的投资方式?
萧滋正:像前面说的,格雷厄姆开创的价值投资是个思维方式、方法论,它其实也有很多分支的。只要是以内在价值为标准进行投资,我觉得都是价值投资。回到你的这个问题,这是两类常见的价值投资流派,其实还有其他的,这里就不展开了。
巴菲特是最为大家熟悉的,巴菲特讲过他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他后来也说过自己是100%的格雷厄姆和100%的费雪。巴菲特在早期也偏重经典原教旨的价投,后来和芒格合伙后有了明显进化,加之资金体量越来越庞大,无法捡烟蒂,更倾向于买入非常优秀的企业获利,而不是早期的赚低估的钱。
施洛斯则是继承格雷厄姆的衣钵,采用net-net的方式投资股票,非常分散地投资极其便宜的烟蒂股,这个投资方法下施洛斯的长期业绩也是非常好的。
现在大家经常把价值和成长分开谈,甚至对立起来,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巴芒式的投资方法对于投资人的要求更高,需要对商业有非常强的洞察力,这种东西往往很难定量的,对于公司的分析判断是非常难的;施洛斯则是更适合普通人的投资,施洛斯本人的资质比起巴菲特也差不少,他的这套方法相对来说不需要对商业有特别强的理解能力,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来筛选,施洛斯的方法更容易学习复制。但是,巴菲特只是在恪守安全边际的基础上,对于公司质地标准更加严格而已。他们的内核都是在确保安全边际的基础上,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
所以,我觉得做价值投资最好还是从最基础的格雷厄姆施洛斯的方式开始学习,到了一定阶段才去学习巴芒式的方法论。
兔子南:我之前以为股票投资和这个人的学历、专业、行业背景有很大关系,随着经历越来越多,我发现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每个人的性格基本决定了他会选择哪种投资方式。有的人只需要三分钟就会认可价值投资的那套理念,有的人三十年也不会认可。你对这个投资人的性格如何看?
萧滋正:我很认同你说的。投资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有的人趋于保守,风险厌恶型,很有耐心,思考比较独立,那他很可能会认可价值投资的理念;有的人急躁,愿意承担高风险,相信搏一搏单车变摩托,那他应该不太会认可我们这套理念。
投资是一件非常难、非常专业的事情。绝大部分人低估了投资的难度,把它当作赌博来看待。
巴菲特也说过价值投资主要和各人品性有关系。我也相信,一个人如果足够谦卑的话,他大概率会做好投资的。
兔子南:个人投资者,是管理自己的钱,对自己负责;资产管理者,是管理别人的钱,对投资人负责。你是非科班出身的散户成长为基金经理的典范,经历过这两种状态,在实际投资过程中的差别应该也是深有体会吧。
萧滋正:一方面,不管是自己的钱还是客户的钱,我们都应该保持谦卑,特别是受托管理资金,可以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郑重对待投资这个事情,才有可能做好它。
另一方面,自己的钱可以说是永续的,或者说自己清楚知道期限和耐受程度的。但是,资产管理的话,投资人会受到市场情绪,净值波动等各方面的影响,涨了的时候他可能想赶紧卖了落袋为安,跌了的时候他可能想赶紧卖掉保本,资产管理会存在客户体验的问题,间接甚至直接影响到管理人的投资动作。哪怕基金长期上涨,但总有阶段性高点买入的投资人承受不了波动亏损离场了。对于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心里是非常惭愧内疚的。我总是希望我所有客户都能稳稳赚钱。
所以,作为基金经理,我只能尽可能地保持稳定的收益,最好能有很小的回撤,给予客户更好的体验。同时,我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现象,做自己熟悉的事情,保持自己的路径风格。我会和投资人保持充分的沟通,尽可能让投资人理解我的投资框架,认可我的投资框架了才投资,而不是只盯着基金业绩。
优秀的基金业绩其实是客户和基金经理共同创造的。长期来看,我认为也有信心可以吸引到互相认可的投资人,一起走得更稳更远。
(完)
作者:兔子南
链接:https://xueqiu.com/8310030102/319398903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